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古人在清明小长假中有哪些精彩活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8:05:00    

梨花风起,纸鸢追风逐日;簪柳寻春,秋千荡漾欢歌。清明又至,面花飘香。

今日清明,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既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又融合了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清明不仅吸纳了寒食与上巳的丰富内容,更演变为古人踏青赏春的重要时刻。

那么,古人在清明小长假中究竟有哪些精彩活动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烟台市博物馆,探寻那些尘封的历史记忆,感受那份独特的清明韵味。

忙趁东风放纸鸢

在中国,放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寄托哀思、释放情感和寓意祈福的方式。清明节放风筝的由来,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人们会祭祖、扫墓、缅怀先人,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而放风筝则被认为是一种可以释放幽思、舒缓心情的方式。在古代,人们相信风筝可以带走人们的思念和忧虑,让先人得以安息。因此,清明节放风筝成为了一种传统习俗。

近代粉彩开光婴戏图双螭耳瓶。

记者在烟台市博物馆内,找到了一件近代粉彩开光婴戏图双螭耳瓶,这件民国时期的瓷器上,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孩童在春日里玩闹嬉戏,放起纸鸢的情景。

据了解,古人相信生病时,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清代诗人高鼎也有“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名句。

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的诗句,很多人马上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童子牧牛明代玉雕摆件。

烟台市博物馆馆藏的童子牧牛明代玉雕摆件,造型浑厚、刀工质朴、简洁大方、形象生动。作品以极概括的手法雕出所表现对象的形体特征,牛壮实、温顺的憨态,童子顽皮可爱的稚气,以大刀阔斧的大块面雕琢而成,再加以粗短的阴线装饰,整饬大方。细节如人物五官和牛的头、角等部位雕琢也非常简括,线条生动、准确、颇具神采。牵牛的麻绳松动而流畅,将童子和牛联系在一起。整件作品温厚大气,造型概括、做工质朴,表现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

一首《清明》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清明时节,对于寄托哀思的人来说,扫墓可以说是最好的表达形式,为已故的亲朋好友祈求另一种平安和幸福,以得到心灵上的慰藉。

扫墓,老烟台习称上坟,按照龙口当地过清明的旧俗,自清明日的前四天起,依次为新、旧、百、寒、清五天。其中“新”指新亡者墓祭日,“旧”指祖墓祭日,“百”即“五百日”,“寒”即寒食节,“清”即清明节,五天之内均可上坟,故有“上新坟”“上旧坟”“上百日坟”“上寒食坟”和“上清明坟”之说。然而,用今天的眼光看,清明节是文化的传承,但烧纸是一种严重危害山林安全的陋习。

桃花露重柳烟轻

“佳节又清明,风日初晴。桃花露重柳烟轻。听唤踏青时候也,饧担箫声。”清代诗人杨逢春的词作《浪淘沙·踏青》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清明时节踏青的场景。

黄胄画作《春风燕子飞》。

与之呼应的,是市博物馆内馆藏的黄胄画作《春风燕子飞》。黄胄是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曾师从赵望云,并受徐悲鸿影响。在《春风燕子飞》中,黄胄以其最为人熟稔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朝气蓬勃的春日画面:新柳抽芽,燕子翩翩。

清明之时,春回大地,开启天地新生、万物复萌之季。到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无疑是件雅事。于是,南宋诗人吴惟信便有了“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的感慨。所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在烟台,市民常常在这一天携一家老小在山乡田野间游乐,到大自然中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清明节也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候,烟台民间还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还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通讯员 贾子艺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杨云阁

相关文章:

一个派出所的两种特殊守护04-05

这两天,福州人都在抢购!不少已售罄!04-04

各地迎来清明出行高峰04-04

男子在派出所看到36年前签发的它,瞬间泪目!04-04

清明节不能说快乐,只能祝“安康”?答案令人意外……04-04

清明假期津城气温波动不大 适合扫墓踏青04-04

转给家人!清明追思 文明先行04-04

清明节必读的6首诗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