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品牌日·大咖说|AI时代的品牌之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09:38:00    

中新经纬5月10日电 (袁媛)在第九个“中国品牌日”到来之际,中新经纬研究院特别策划“中国品牌日·大咖说”活动,汇聚多位品牌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围绕“文化自信”“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全球传播”等关键词,为中国品牌发展建言献策。

从战略思维出发:构建品牌发展的系统逻辑

国家广告研究院副院长王昕认为,2025年是中国品牌整体发展策略和思维优化升级的重要一年。回顾过往,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多集中于单一竞争优势或短期传播成效;而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亟需建立面向战略全局的宏观思维框架。他具体分析,中国品牌需从四个维度构建系统性的品牌建设逻辑。其中,“引领力”聚焦品牌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建设力”关乎企业的产品与管理体系,“传播力”着眼于品牌形象与叙事表达,“认知力”则指向消费者心智中的品牌印象。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品牌传播系原主任韩红星则认为,当前,中国品牌的成长已经不再是企业个体的奋进,而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她指出,品牌正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力量。比亚迪刀片电池、华为昇腾AI、大疆无人机编队等技术突破,正叙写着新质生产力下的中国品牌故事。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国品牌应以智能技术为支点,向全球消费者传递富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关怀。

这一趋势在品牌实务方面也有所体现。品牌联盟董事长、中国品牌节主席王永从实践角度指出,越来越多像华为、吉利、DeepSeek这样的中国品牌,正在以技术和实力在全球赢得尊重。他表示:“中国品牌和中国文化必将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在世界舞台上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国际品牌观察》杂志社社长丁俊杰则谈到自己的观察:“很多时候,‘张三’说的品牌与‘李四’说的品牌可能并不是一个意思。这样的特点反映出,品牌其实是个相对性的概念。品牌既可以是一种信仰,也可以是一种方法;既讲究传承与积累,又必须与时俱进;既是企业的,也是消费者的,有时还是社会的……”他认为,众说纷纭并非意味着品牌可以似是而非,恰恰相反,这种相对性意味着品牌绝对重要,犹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重要。

提升内在能力:质量、文化与用户体验并进

若说技术是品牌走出去的加速器,那么文化与长期主义则是其根基与保障。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执行主任吕大鹏提醒,当前不少企业存在“品”大于“牌”的现象,即品质、品格高于品牌认知与形象。他援引2024年世界财富500强与品牌500强的入榜对比指出,中国企业在硬实力方面占比高,但在软实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他强调,品牌是面子,文化是里子,二者如“量子纠缠”般密不可分。

延续这一观点,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品牌研究所所长王晓乐指出,品牌实质上是一种“心智生产力”。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中国品牌必须将技术势能与人文价值融合,形成数据与人性、效率与灵感并重的双螺旋品牌基因。他特别强调品牌的高质量发展应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以ESG理念为锚点,并以声誉资本为底线,坚守长期主义,实现品牌穿越周期的成长。

品牌出海策略:跨文化表达与信任构建并重

文化力不仅塑造品牌认知,更决定品牌出海的深度。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品牌研究所所长段淳林表示,品牌出海不只是产品出口,更是文化与价值观的全球表达。中国企业应以创新驱动产品,以文化激活认知,以服务建立信任,最终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品牌跨越。她指出,未来的品牌人应兼具全球视野与文化自信,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桥梁。

在全球传播语境不断演进的当下,传播模式的重构也成为品牌出海的关键。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赵新利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与现代化国际传播实现“双向赋能”。当前国际传播若仍停留在单向“输出”,将难以突破认知壁垒。他主张以“知识共创”取代“经验灌输”,通过多语言、智能化的现代传播手段,实现可信、可感、可共鸣的中国品牌表达。

中央民族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杨超提出,在AI与人文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品牌更应回归文化本源。他认为,文化是品牌穿越时空、跨越国界的锚点,是品牌软实力的真正内核。中国品牌不仅要传递产品价值,更要以东方智慧构建全球共鸣。

而在品牌战略层面,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副院长安峰山指出,当前不少企业在品牌建设中仍存短视倾向,缺乏系统性与差异化。他强调,未来中国品牌需围绕“价值—文化—信任”的三元体系建立竞争优势,实现“可用性”向“不可替代性”的跃升。

技术、渠道与责任:品牌实践的三大抓手

面对全球竞争,中国品牌的建设不仅要快,更要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唐承财指出,品牌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技术上,更应贯穿营销模式、管理机制和用户体验。尤其在数字时代,中国品牌应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优化产品研发、提升服务体验,并构建全渠道融合的运营体系。同时,他强调,品牌创新应关注绿色发展与社会责任,通过采用环保包装、节能技术等方式,顺应全球对可持续品牌的期待。

厦门大学品牌与广告研究中心主任黄合水则进一步指出,品牌建设应坚持“品质为基、诚信为魂、创新为翼”的理念。他强调,中国品牌应在抢占国内高端市场的同时,拓展国际市场,“让全国人民用得放心、用得骄傲,让国外消费者买得愉快、用得高兴”,应是中国品牌追求的最终目标。

放眼全球竞争格局,中国品牌的内外协同成为发展的关键。奥运品牌学者、北京国信品牌评价科学研究院院长杨曦沦指出,中国品牌正迈入“产业品牌化”与“品牌产业化”的双轮驱动阶段。他指出,从SHEIN到传音,中国品牌正在以“定制力”和“产业协同”重塑全球竞争格局,正从“为全球品牌定制”走向“为全球用户定制”,中国制造正加速转化为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现代广告研究中心主任王菲指出,从跟跑到跑出自己的轨迹,破浪前行的中国品牌让世界看到了无限可能。在人工智能和全球化浪潮中,每一个中国品牌需要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构建各自独属的品牌叙事。品牌不仅要以科技和品质为硬核支撑,更要通过核心价值观与消费者深度沟通,建立情感连接,在共同的故事中成长。她强调,唯有秉持差异化创新理念,中国品牌才能成为全球商业生态的革新者;唯有锤炼心性,才能成为东方智慧与现代文明的诠释者。

随着第九个中国品牌日的到来,中国品牌正站在文化自信、技术变革与全球传播的交汇点上。未来,唯有在品质、文化、创新、责任等方面协同发力,中国品牌才能真正实现从“被看见”到“被认同”的跨越,在全球舞台上赢得更广泛的尊重与影响力。

(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孙庆阳 张芷菡

相关文章:

中国品牌日四川活动在成都举行丨魅力天府 · 品牌力量05-10

中国品牌日·大咖说|AI时代的品牌之变05-10

创新机制破题 文化惠民出新!30家中标剧团将携718场好戏下乡05-10

“家门口”的文化乐园投用05-08

泡泡玛特股份遭创始股东清仓?蜂巧资本回应:战略退出,仍看好公司星辰大海05-07

开辟中欧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05-07

斯凯奇中国总经理回应退市:品牌会正常经营05-07

中国证监会:全力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好类“平准基金”作用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