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用写实性的笔触记录自己初到湾潭的所见所感,当收到样刊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复杂得难以名状。喜悦如潮水般涌来,因为自己的文字不仅变成了铅字,更在《荆楚网》和省内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文学网站发表。忧虑却如影随形,担心自己过于直白的描述会让某些人感到不适,甚至招致无端的指责。在这样矛盾的心境下,我选择了将那份惊喜悄悄藏起,暂时避开可能出现的“锋芒”或是某些人“激进的家乡情怀”。
现在想来,那些担忧实在是多余的。当年笔下的情景,字字属实,既无刻意夸大,更无半点恶意诋毁。那只是一个异乡人初来乍到时最真实的感受——我记录下了这片土地给予我的炽热情怀,也记下了那些让我心头一暖的细微关怀。在那些文字里,我试图表达的是一种特别的幸福感,这种感受如此强烈,以至于多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依然清晰如昨。
那年秋天,我独自一人用一辆半旧的轻便自行车驮着简单的行囊来到湾潭。当时的交通状况,现在的年轻人恐怕难以想象。没有通往县城的固定班车,雨天泥泞的小路让出行变得异常艰难,精耕细作的农民几乎要顺应天意安排种植。而我所在的学校条件简陋,教室里冬天漏风,夏天闷热,但这丝毫不影响孩子们求知的热情。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同事们会在我工作忙碌时,送来关心、问候和帮助,抑或悄悄给我一点小点心;学生们会用稚嫩的笔迹,在作业本里夹一片书笺或者树叶、花瓣;乡亲们会抽空时特意来到学校,表示感激,也有让自己的孩子捎来“书信”感谢的。这些细微的关怀,汇聚成一种超越血缘的情感,让我这个异乡人第一次体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踏实感。
这种感动促使我写下了《幸福是一种态度》这篇文章。我想告诉人们:外在条件的艰苦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身处怎样的环境氛围,以及你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幸福从未远离我们,它一直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常常因为认知的局限而视而不见。
文章发表后,我经历了一段微妙的心路历程。最初是担心,担心过于直白的描述会伤害当地人的感情;然后是忐忑,忐忑于可能面对的各种评价;最后是释然,当我发现大多数人理解并认同我的真诚表达时,心中的石头才真正落地。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当这篇文章在2014年、2015年被我的学生和同事们重新发现时,他们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对于文中所描述的艰苦条件,他们不以为意:“本来就是那样啊!”他们更关注的是我在那种环境中依然保持的积极心态和真切感悟。这让我明白,湾潭人的胸怀远比我想象的更为宽广。
或许,年轻一代已经很难完全体会上世纪九十年代湾潭的真实面貌。对他们来说,雨天泥泞的土路、匮乏的文娱设施等等,都已成为遥远的故事。他们正享受着新时代带来的种种便利与美好,这种代际之间的认知差异,恰恰印证了湾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湾潭乡虽然建制历史不长,但发展进步之快令人惊叹。单就综合农田开发这一项而言,就堪称全市典范。放眼所在市内,其规划之科学、建设之规范、发展之迅速,都是首屈一指的。即使与周边市县相比,湾潭的发展成就也毫不逊色。
交通网络的完善是最直观的变化。一条211省道由东向西横贯全境,另一条随汉江开发的沿湾河公路几乎与省道平行,将全乡划分为三大区块。这两条东西走向的交通动脉,如同给湾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在路网之间,是自成体系的综合农田水利开发工程,东西平行的路网与整齐划一的农田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规整而壮观的“湾潭架梯”图景。

基础设施建设只是湾潭变化的一个缩影。更深刻的变化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过去是“怕人说”,担心外人看到不足;现在是主动“邀人看”,自豪地展示发展成果。这种心态的转变,源于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带来的底气,更源于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重读当年的文字,我惊讶地发现,尽管物质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湾潭人那种质朴的热情和真诚的关怀却始终未变。现在的湾潭,道路宽阔平整,农田高产稳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但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传统依然延续;学校硬件设施今非昔比,但师生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情谊依然如故;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但那种简单纯粹的快乐依然存在。
这让我更加确信,幸福确实是一种态度。当年在艰苦条件下感受到的幸福,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今天在优越环境中体验到的幸福,依然是那种质朴情感的延续。湾潭的发展变化告诉我们:物质条件的改善能够提升生活品质,但真正的幸福感,永远来自于心灵的满足和情感的联结。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湾潭走过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从怕人说到邀人看,从闭塞落后到开放发展,这片土地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而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无数湾潭人默默付出的爱与汗水。
作为一个曾经用文字记录湾潭的外乡人,如今我已将这里视为第二故乡。我见证了它从“雨天一身泥”到“四通八达”的蜕变,亲历了它从“看天种地"到”科技兴农“的转型,更感受到了它从”默默无闻“到”自信开放“的气质升华。这些变化,都凝聚着几代湾潭人的智慧与心血。
如今的湾潭,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211省道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沿湾河公路边蓬勃发展的产业,农田里现代化农业机械的轰鸣,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活力与希望。而更让人动容的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湾潭依然保持着那份让人心安的温度——那是邻里之间的嘘寒问暖,是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是干群之间的同心协力。
“故人不知今时月,今月曾经照故人。”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而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爱也历久弥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怕人说”的谨慎还是“邀人看”的自信,那份情感的源头始终如一——那是对家乡深沉的爱,是对美好生活不变的向往,是对幸福真谛永恒的追寻。

湾潭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有幸成为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从最初的忧虑到如今的赞叹,这段心路历程让我明白:真实的情感终将被理解,真诚的表达终将获共鸣,而真正的发展进步,终将赢得所有人的喝彩。这,就是我的湾潭印象——一段从忧到喜的深情礼赞。(通讯员 罗德喜)
相关文章:
湾潭印象:从忧到喜的深情礼赞04-07
村民老杨用1部手机打理8000亩麦田04-07
“呼伦贝尔工人大思政课”开讲!劳模精神和普法知识齐分享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