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水利航运遗址碑·移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记。
在宁波的山水城郭间,一块块“沉默的石头”正被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唤醒。
从南宋文人的山水雅趣到元代漕运的恢宏史诗,再到民国书法的笔墨锋芒,这些镌刻在金石上的文明密码,串联起一座城的千年记忆。
南宋摩崖:讲述八百年前文人的“朋友圈”
鄞州区“四普”工作队在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发现三块南宋摩崖,其内容主题均为南宋人的“到此一游”。
十分难得的是,三块摩崖均有纪年,分别为庆元丁巳(1197年)、嘉定庚午(1210年)和宝庆年间(1225年—1227年)。这是鄞州境内首次发现南宋摩崖,也是鄞州区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
其中,最上侧一方石刻面积为35厘米×45厘米,内容明确,“林贯之、赵致道、山甫,庆元丁己孟夏廿四日来游”,即公元1197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林贯之、赵致道、山甫三人到此一游。
林贯之,原字转翁,福建莆田人,理学大家朱熹为其改字为贯之,曾为之作《林贯之字序》;
赵致道,1187年师从朱熹,《朱子全书》收录有《答赵致道》书三通,后赵致道成为了朱熹的孙女婿;
山甫即赵山甫,字山父,江苏镇江人,因“父”同“甫”,所以摩崖中写成“甫”,是当时的一位画家。

鄞州区“四普”工作队发现的南宋摩崖。
另一块石上刻着:陈克甫、赵元恭,祖训思畏无咎,履信习之,以嘉定庚午七月廿八日来,云溪上人同游。因人物身份不详,暂时很难断句,大致可判断为1210年的一则人名加纪游题记。
中间一方石刻尺寸为15厘米×35厘米,内容为“黄岩方子万同□□伍子献、僧休䏌,以宝庆□□清明后一日曾来□□侍行”。
据查证,方子万是宝庆年间的一位诗人,家宅有“园林之胜”,与同为黄岩人的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戴复古是好朋友;伍子献则是南宋绍定初年庆元(今宁波)府府学的教谕,里籍不详,曾参与《宝庆四明志》的编纂校订工作。
元代石刻:见证运河变迁与“寻矿传奇”
元代是漕粮航运的大繁荣时代,而庆元(今宁波)正好处于漕粮海道运输的要冲。
宁波“四普”登记的新发现《庆元绍兴海运达鲁花赤千户所记》碑称“水陆既阻,民力遂疲。迨我皇元混平区宇,始创海运,取东南并海诸郡积粟以实京畿”,这是元代漕粮由运河水运改为海运的最初见证。

宁波水利航运遗址碑·庆元绍兴海运达鲁花赤千户所记碑。
同为宁波“四普”新发现的元代碑刻《移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记》,称“乃辟庆绍所为都漕运府,增崇拓袤而新之”,可见海道都漕运万户府系建造在庆元绍兴海运千户所的基础之上,且规模得到了明显扩大。这些碑刻是元代庆元港发达的漕粮河海转运业务的亲历者,作为大运河遗留的基因密码,正等待着人们前去揭开其中的奥秘。
而在宁海县西店镇樟树村后山的一块岩石上,我们可以读到一位在浙东一带寻找水晶矿石的将军留下的诗句。
据这条新发现的线索提供者称,此处山上原本遍布岩石,后因修建海塘就近取石,山石多被运走,其山腰有一块岩石,俗称“雉鸡岩”,因石上刻有文字,村民们出于对文化的尊重,留下了这块岩石。
石刻内容包括左右两首诗,文末有完整的题名和纪年。
右侧诗刻内容为“千岩壁立任莓苔,今日玉槃居士来。洗劚云根堪宴坐,不教独秀在天台”,落款为“昌☐季明”。
左侧诗刻内容为“地灵阐宝出苍苔,匹马严风奉命来。万里梯航随入贡,近天高处映三台”,后为落款“金吾卫上将军中书左丞行浙东道宣慰使哈剌䚟赓”,纪年“大德二年十一月六日”位于左侧诗末。大德二年对应的公元年份是1298年,距今726年。
《元史》中有关于哈剌䚟的记载。他是蒙古哈鲁氏人,曾任水军镇抚、沿海诏讨副使等。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已来到宁波,在沿海一带作战。至元二十六年(1289)拜金吾卫上将军、中书左丞、浙东道宣慰使,并兼海上万户府达鲁花赤(意为地方长官)。

“四普”普查队员正在对宁海县樟树村岩石石刻进行数字化扫描。
在距离宁海不远的新昌县沙溪镇董村西侧龟溪北岸的崖壁之上,有一处“新昌董村水晶矿摩崖题记”,书写者同为哈剌䚟。题记内容记录了哈剌䚟在新昌董村石厂山采得大量水晶矿石,共计11374斤,“皆珍异奇绝者”。
该题记同时提到“大德二年十一月奉旨寻采水晶,自宁海之樟林至新昌之石厂发泄地藏”,落款“大德三年正月”,即为哈剌䚟1299年所书。其中的“大德二年十一月”与宁海樟树村后山岩石上的摩崖纪年完全相同。
由此推测可得,元大德二年(1298),时任浙东道宣慰使的哈剌䚟奉寻圣旨找水晶,于十一月某天从宁波出发一路南下。庆幸的是,他在宁海樟树村有所发现,所开采出的水晶“万里梯航随入贡”,沿着水道运往京城。
在宁海樟树村期间,哈剌䚟或与宁海的一名僧人相交甚欢,僧人作诗一首,以居士相称,以示欢迎。哈剌䚟以相同韵脚续吟一首,并将此诗刊刻上石。约一个多月后,哈剌䚟又在新昌石厂发现水晶,再次记事刊刻于摩崖。
宁海樟树村后山岩石上的摩崖与新昌董村摩崖遥相呼应,同是元代官员哈剌䚟为奉旨寻找水晶一事所书,真实记录了他在宁海和新昌相继发现水晶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石上翰墨:追忆甬上书法家的人文故事
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鄞州区“四普”工作队在塘溪镇某山上新发现一座民国时期墓葬。该墓葬墓碑为横式,用楷书书写,每字约20厘米见方,上下款及两侧的墓联同样以纤细的楷书写就。

鄞州区发现沙孟海早期书迹。
虽然墓面上没有留下书写者信息,但是据当地老人介绍,墓主与沙孟海有亲戚关系,此墓碑为沙孟海所书。从书法角度看,此墓碑书法符合沙孟海早期书法特征。墓上纪年为民国八年(1919),可知此墓碑为沙孟海20岁时所写,是已知最早的沙孟海书迹之一,十分难得。
宁波“四普”调查还首次发现了朱复戡的书迹刻石。该刻石位于大嵩桥。现存大嵩桥桥梁为后期新建,原址仍保留部分桥栏及桥额,南侧桥基镶嵌原大嵩桥桥额,上刻“大嵩桥”三字。

宁波“四普”调查首次发现朱复戡的书迹刻石。
据初步考证,该桥桥额为著名书法篆刻家朱复戡所题写。朱复戡(1900-1989),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后更名起,字复戡,以复戡号行,鄞县梅墟(今梅墟街道)人,当代著名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和画家。
在镇海区招宝山街道鼓楼东路32号(镇海中学内),还有一处著名书法家蒋思豫所题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石刻。

蒋思豫所题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石刻。
蒋思豫,字思予,号思愚,镇海人,是一名抗战老兵,也是一位著名书法家。年轻时曾经拜师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研习书法,也拜过岭南三杰之一的陈树人大师学画。蒋思豫晚年书风更加高古雄浑、清奇劲健,直追于右任笔韵。
全民寻宝:每个人都是文化基因的解码者
在宁波的“四普”实践中,文物保护并非只是专家的“独角戏”,鄞州区就组建了以近三百名业余文保员为主、热心市民为辅的志愿队伍,提供文物线索。
此次“四普”在某新建拆迁安置小区内新发现两块古碑,分别为乾隆六十年、咸丰六年所刻,就是由业余文保员提供模糊线索,专业队伍经实地调查后发现的。
随着宁波市“四普”工作的全面展开,更多珍贵的文物线索将陆续浮出水面,为宁波的历史文化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从元代将军的寻矿诗篇、沙孟海的青春笔迹,到全民护文的赤子热忱,这些“石上宁波”的故事,正随着“四普”流传开来。
编辑 肖勇
相关文章:
宁波|全民寻宝,唤醒一块块“沉默的石头”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