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探寻生态密码 演绎绿色“蝶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8 20:08:00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优良生态环境的赞誉,更是他对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殷殷嘱托。

蜿蜒的柳江如玉带穿城而过,两岸青山叠翠,碧波倒映着城市的轮廓;错落有致的厂房掩映在绿树丛中,自然的绿意与工业的活力交相辉映。这幅动人的生态画卷,正是柳州市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4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柳州市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中位居第一,实现“五连冠”。从曾经的“酸雨之都”,到连续五年蝉联水质冠军,这背后有哪些“秘诀”?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山水工业城,实地了解其探寻生态密码、实现绿色“蝶变”的过程。

盛开的洋紫荆花与柳州山水交相辉映。

碧水映城

一江清水见证城市生态蝶变

“一湾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清晨,柳江水面泛着粼粼波光,一艘明黄色的水上公交缓缓驶离南车渡码头,载着游客穿梭于城市与山水之间。来自西安的段女士兴奋地举着相机,不停地按下快门,嘴里还不住地赞叹:“本来是冲着螺蛳粉来的,没想到被柳江惊艳到了!岸边的绿树倒映在水里,就像一幅流动的画,美得让人心醉!”

水上公交悠然航行在柳江之上,沿岸景点尽收眼底。

柳州市顺达水上公交有限公司海务部经理李连弟静静地站在码头上,目光紧紧追随着渐行渐远的水上公交,眼神中写满了感慨与欣慰。从2014年3月31日首航至今,这位与水上公交相伴11年的“老水运人”,见证了这条航线从便民交通工具到城市名片的华丽转身。

他指向码头上排得像长龙一样的游客队伍,脸上洋溢着自豪:“水上公交很受乘客欢迎,很多游客对柳江赞不绝口,还亲切地把水上公交称为‘小黄鸭’。”李连弟说,随着柳江水质持续改善,水上公交乘客量也明显增长,每天接待游客2000人次左右,节假日甚至达5000多人次,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专程来体验这份独特的江行乐趣。

“小黄鸭”悠然穿行柳江之上,沿岸驾鹤山、文庙、蟠龙山等柳州著名景点尽收眼底。在蟠龙山公园的江边,市民尽情享受着美好时光。有的身姿轻盈地打着太极拳,一招一式尽显从容与优雅;有的则围坐在一起吹拉弹唱,悠扬的乐声和欢快的歌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对水清岸绿城市环境的无限热爱。

绿色转型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

时光回溯,柳江曾饱受污染之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柳州市酸雨率一度高达98.5%。踏入柳州工业博物馆生态宜居馆,一组实景模型再现了当时柳江沿岸的场景:密集的厂房群中,高耸的烟囱喷吐着滚滚浓烟,裸露在江岸的排污口倾泻着工业废水。

“当时,柳州的工厂多半依江而建,在柳江不到9公里长的市区河段,分布着30多条排污沟渠。柳江遭到了严重的污染,不仅影响了市民日常生活,也阻碍了城市发展。”柳州工业博物馆讲解员袁梓译介绍道。

面对生态治理的痛点、发展的难点,柳州市决心通过产业升级和强力治污,实现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同步推进。近年来,柳州市牵牢治理工业污染这个“牛鼻子”,实施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的铁腕整治,用“长牙齿”的制度让排污企业痛定思痛、转型发展。如今,柳州的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位于柳江上游的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柳州的用水大户。在柳钢3号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的一个小水池里,鱼儿正在里面欢快游弋。小水池里的清水“前身”就是不远处收集池中颜色发暗的废水。在柳钢,工业废水经过多道程序净化后变成的清水,既是鱼儿“栖身之所”的水源,也是工业供水管道里的循环水源。

夕阳映照下的柳江两岸风光。

“公司采用了先进的高密度沉淀池和V型滤池工艺,实现了工业废水全截流、全处理、全回用。”站在废水集中处理站旁,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动力厂集控车间主任黄俊杰语气中难掩自豪。

这位“80后”“钢二代”,在柳钢周边长大。在他记忆里,柳州曾饱受酸雨困扰。他感慨万千地表示:“我不仅亲眼见证了柳钢在环保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取得的丰硕成果,也真切感受到了柳州市在绿色发展征程中的巨大变化。”

在柳钢3号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主控室内,监测平台实时显示着各项水质监测数据,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监控数据同步传输至环保主管部门。科技为翼,让水质监管高效又透明,更筑牢了守护碧水清波的坚实防线。

在距离柳钢约40公里的广西柳化氯碱有限公司,绿色发展的乐章正同步奏响。其位于柳州市鹿寨县的厂区内,各类生产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转,机器的轰鸣中涌动着蓬勃动能,整个厂区却闻不到丝毫刺鼻气味。

广西柳化氯碱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欣荣介绍,该企业建设的富余氢气回收综合利用氢气锅炉项目和2#氯化氢合成炉改造项目合计投资835万元,投资收益约1200万元/年,实现了园区内循环经济的利用,带来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企业的绿色转型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发展,吸引了大量绿色、环保、高端产业和项目落户柳州。环保产业已成为柳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年产值超100亿元,且持续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

全民守护

护河爱河“朋友圈”不断壮大

清晨的柳江边,柳州市城中区“小水滴”志愿队正在开展清理垃圾的护河志愿服务活动。

这支充满活力的队伍中,吴秋艳和她的两个女儿秦庭雅、秦庭霜格外引人注目。这组“护河母女档”配合默契,妈妈弯腰捡拾垃圾时,两个女儿就负责撑开垃圾袋;遇到难清理的杂物,三人就一起协作解决。她们忙碌的身影,成为江边一道温暖的风景线。“对两个孩子来说,既能在徒步中亲近自然,又能亲手为母亲河做些实事,这样的志愿服务充满乐趣。”吴秋艳说道。

蜿蜒的柳江如玉带穿城而过,成为柳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我老家在南宁市武鸣区灵水边上,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要爱水护水。”2006年来到柳州工作后,吴秋艳便主动加入守护柳江的队伍。此外,她还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们加入其中,让这份守护成为绿色传承。

像吴秋艳母女这样的护河志愿者,在柳州还有很多。治水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

柳州市城中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立军表示,近年来,全市创新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治”的河湖管护新格局,通过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体系,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爱河护河网络。其中,“小水滴”节水护水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带动全民参与水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柳州全市5.2万名志愿者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等志愿服务上百次,解决问题1000多个,清理江面漂浮垃圾7万多立方米。

“这种沉浸式的环保教育,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母亲河’的理念深深扎根在孩子们心中。”林立军说,“我们欣喜地看到,一颗颗绿色的种子正在发芽,终将长成守护绿水青山的参天大树。”

如今,“百里柳江 百里画廊”成为柳州的一张亮丽名片,山水如画的风景让八方游客流连忘返。码头经济、夜游柳江等业态蓬勃发展,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产业持续增长,旅游产业收入逐年攀升,为柳州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柳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旅客人数9055.49万人次,入境游客6.04万人次。国内旅游消费987.18亿元,国际旅游(外汇)消费1677.42万美元。全年实现旅游总消费988.37亿元。

自治区环科院水中心原主任,现任自治区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环境管理中心副主任徐荣乐说:“柳州从曾经的‘纳污之江’蜕变为‘水质冠军’,成功走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绿色发展的道路,正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广西实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一个典型样本。柳州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缩影,创造了传统工业城市绿色转型的新模式。”

亲历者说·绿色足迹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动力厂集控车间给排水技术员 韦乃禄

在柳钢3号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我和同事们24小时三班倒坚守岗位,确保每一滴废水都得到妥善处理。经过一系列环保工艺处理后,工业废水变得澄澈透明,还能用来养鱼。每当看到这些处理后的清水重新投入生产循环,为企业节能降耗贡献力量,也为守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尽一份力,我心中便涌起难以言喻的自豪。

●市民 陈霜洁

在柳州工作以后,我总觉得生活在这座城市是件特别幸福的事。下班后到江边散步,看夕阳把江面染成金色,一整天的疲惫瞬间消散;周末去附近的公园游玩,躺在草地上看云卷云舒,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有外地朋友来访时,我一定会带他们体验水上公交。在柳州,每一个这样惬意的瞬间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真好。

记者手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酸雨之都”到水质“五连冠”,柳州的治水密码,写在绿色转型的产业变革中,刻在日复一日的科技坚守中,更扎根于每一位市民对美好家园的珍视与行动中。这不仅是柳州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工业与山水共美”的柳州故事,仍在续写新的篇章。

图片

1.文明城市:南国有绿城 薪火传文明

2.AI研学热背后的常态化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智”造未来

3.筑坝修渠润沃野 治水兴水促振兴——南宁市加大对重大水利工程的支持力度

来源丨本系列报道由南宁市融媒体中心、柳州市融媒体中心、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北海市融媒体中心、崇左市融媒体中心联合采访撰写 本版图片由黄凤栖提供

编辑丨黄运明

校对丨张   威 二审丨奚林忠 三审丨陈满运 刘晓婧 南宁日报新媒体出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

相关文章:

探寻生态密码 演绎绿色“蝶变”08-18

千帆竞发!珠澳涉水部门携手开展“2025护航开渔行动”08-17

90后夫妇结婚14 年丈夫出轨8年,分居期间带小三回家,电梯内亲热视频曝光,妻子:“她是明晃晃的挑衅”07-25

开源鸿蒙成绩单:11.9亿台终端,1200余种类,720万开发者改写行业格局07-21

广西:上半年全区生产总值13850.95亿元 同比增长5.5%07-20

行进中国|人民网头条聚焦内蒙古:最是青山看不够07-12

河北公布第二批美丽河湖名单,15个河湖入选07-11

渤海潮评|低碳日里的滨州答卷:绿色转型的“破”与“立”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