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西北大地的县域版图中,作为济南北大门的商河,近年来始终坚持“产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立足自身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特色优势,以“458”产业体系为引领,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勾勒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壮美图景。

这一产业体系以四大主导产业为根基,谋篇布局生物医药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绿色智能建筑、一二三产融合、金融和现代服务业五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八条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产业链协同发力,推动商河从农业大县向现代产业强县加速跨越。2024年,商河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8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工业投资增速高达57.6%,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
生物医药化工:创新驱动下的全产业链生态构建
商河生物医药化工产业的崛起,始于对创新链的战略布局与全产业链生态的精心构建。依托7.7平方公里的商河省级化工产业园这一稀缺资源,以及高端医药产业园加速器、产发健康医药产业谷等项目平台,商河县打破了“原料药单一依赖”的传统发展模式,形成了从“关键医药中间体—高端原料药—现代中药及药物制剂—药用辅料及包装—智慧物流”的全产业链闭环。


当前,商河生物医药化工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也显著提升了整个产业的能级。科源制药、恒瑞医药、红日药业等龙头企业,正加速推进从医药中间体到创新药研发的战略转型,构建起从小试研发到中试放大再到产业化的全生态产业格局,成为高端化学药和创新药研发的重要力量;力诺特玻在中硼硅药用玻璃领域持续突破,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药用包材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有力提升了商河在高端药用辅料领域的竞争力。
高端装备制造:多元驱动下的赛道拓展与生态整合
商河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突破,得益于“传统赛道升级”与“新赛道抢占”的多元驱动策略,实现了产业的重构与生态整合。广日电梯作为头部企业,全力打造华东地区电梯研发制造高地,推动产业向“整机组装+系统集成”升级;齐鲁激光智能制造产业园集聚华工激光等企业,专注于激光加工设备的研发与生产,推动激光加工设备产业迈向中高端。


在低空经济新赛道上,商河依托全市级别最高的A1级通用机场,规划12.42平方公里的通航产业园,积极开拓“通航制造+运营服务”的低空经济新空间。同时,作为全市唯一的金属表面处理园区——济南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可以为济南市装备制造、信息电子、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制造、卫浴、化工等产业提供电镀及其他表面处理服务,项目的建成进一步完善商河的产业链条,起到强链补链的作用。此外,特色装备制造工业园一期、二期,胜开智能装备产业园等载体,重点招引汽车零部件、电梯零部件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项目,8.6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将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充足空间。这种多元驱动策略,实现了县域资源的跨界整合与高效利用,走出了一条“小县域承载大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
绿色智能建筑:从“建材加工”到“新城建生态”的范式转换
商河的绿色智能建筑产业转型,折射出县域经济对接国家战略的敏锐嗅觉。抢抓“新城建”机遇,商河县以中建八局、中交四公局等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产业链,加快推动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50%,形成“智能设计、绿色生产、数字运维”的现代建筑产业体系。政策引导与技术赋能是产业升级的关键,商河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给予补贴,降低企业转型成本;推动BIM技术在49个智慧工地应用,施工效率提升25%,加快从“传统建造”向“数字建造”跨越。


更具前瞻性的是“产城融合”的布局:山水绿色智能建材产业园聚焦绿色骨料生产,中交四公局装配式建筑基地主攻高端构件,山东明达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的模块化集成建筑项目等代表性产品,形成“基础材料—核心构件—终端应用”的梯度产品矩阵。这种“政策+技术+场景”的三维驱动,不仅让商河绿色建筑产业摆脱了“低附加值建材加工”的老路,更成为济南市新城建示范项目的重要承载地。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农业大县”到“全链价值共同体”的裂变
作为农业大县,商河的破题之道在于构建“农业工业化、工业服务化、服务生态化”的融合体系。在粮食深加工领域,金沙河面业能够日加工小麦6000吨,并通过“企业+农户”种植模式带动大量农户增收,实现从“原粮种植”到“食品终端”的价值跃升;温泉花卉产业的“三产融合”更具示范意义,155万平方米设施花卉数字农业集聚区,不仅实现花卉产值21.5亿元,还带火了赏花游,形成了“培育—种植—体验”的闭环。


济南国家粮食物流枢纽产业园项目与玉皇庙镇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园“村集体+合作社”模式,则分别从“物流枢纽”和“乡村振兴”两端夯实产业根基,前者将成为鲁北最大粮食交易中心,后者预计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近50万元。这种“全链价值共同体”的构建,本质是将农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工业的“加工价值”、服务业的“流通价值”深度耦合,破解了传统农业大县“有产品无品牌、有规模无效益”的困境。
金融和现代服务业:从“配套支撑”到“产业赋能”的角色升级
商河的金融服务业突破了县域传统金融的局限,以“数字普惠+产业金融”双轮驱动,成为产业升级的“血脉系统”。5亿元产业基金重点支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企业,2024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80.2亿,比2024年年初增加了33.7亿元,标志着金融资源从“储蓄虹吸”向“产业输血”的转变。


现代服务业的布局同样紧扣产业需求。家家悦智慧物流项目年配送50万吨,保障了农产品与工业物资的高效流通;“壹亩地瓜”“朗威健身器材”等品牌年销售额不断攀升,展现了“流量经济”对县域产业的赋能效应。这种“金融活链、服务强链”的策略,使服务业从“配套环节”升级为“价值创造环节”,重构了县域经济的产业价值分配体系。

产业的发展升级不是简单的项目堆砌,而是需要找准自身需求和比较优势,构建“内生创新力+外部链接力+生态整合力”的复合体系,才能在区域竞争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质生产力赛道。近年来商河的蜕变,正是以“458”产业体系为引领,通过每个产业集群的“价值裂变”,最终实现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记者:杨璐 编辑:韩璐莹 校对:汤琪 通讯员:张鸣
相关文章:
烟台联通5G专网助力我国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建成04-13
“产业落地+城市运营”双引擎 市中城发助力市中区“二次创业”大潮04-12
强化项目服务保障 加快推进云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04-12
青岛市首只AIC股权投资基金正式注册成立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