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汽车产业迈入“战国七雄”时代:整合、博弈与全球崛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4:26:00    

文 | 盘古智库

全球汽车工业的风暴眼中,中国汽车企业的变局正在上演。2025年开年,东风与长安的战略重组、吉利极氪与领克的整合、广汽与华为的跨界联盟等事件,标志着行业已从“单打独斗”转向“合纵连横”的深度整合阶段。未来,行业将进入“战国七雄”时代:市场集中度提升,资源向头部聚拢,技术壁垒成为护城河。从“百舸争流”的春秋时代,迈向“强者恒强”的战国纪元,这场变革不仅会重塑行业格局,更将颠覆全球汽车工业的权力版图。

近日,盘古智库发布了新大航海时代系列公益报告《中国汽车企业“战国七雄”时代将至》,通过一系列调研、座谈,以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整合史为镜,剖析了中国车企从“春秋混战”到“战国七雄”的路径,并对未来十年“七雄逐鹿”格局的加速演进做出了预测。

回顾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整合历程,企业生存的核心能力始终围绕技术迭代与市场适应能力展开。优胜者往往在技术能力、市场化、全球化三大维度中有良好表现。这三重能力的交织构建起现代车企生存矩阵:技术能力决定发展上限,市场化考验运营效率,全球化衡量战略纵深。未来竞争中,能将前沿技术成果转化为规模效益,在价格战中保持健康现金流并维持研发投入,并通过地缘布局分散风险的企业,方能穿越周期持续领跑。

我国汽车产业七十多年以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全球化产业演进中实现了差异化定位和创新突破。央企、地方国企、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共同形成了多元市场主体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产业状态,逐步完成几个阶段跨越——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突破封锁期,通过重构产业格局,最终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实现战略换道,构建起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迭代再到标准输出的全维度竞争优势,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价值版图。

面对全球汽车产业由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以及智能化、网联化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市场巨大变革,汽车企业的竞争将更为复杂和不确定,汽车企业的走向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哪些企业能够脱颖而出?来来的市场格局又将如何?比较多方数据分析及行业趋势研判,盘古智库课题组认为,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中国汽车企业(集团)的数量将大幅减少,最终整合至7家——形成“战国七雄”格局。

“300万辆俱乐部”:比亚迪、吉利锁定“出线权”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年销售量300万可“进入主桌打牌”,100万是“生存底线”。销量数字的背后,是生存法则的残酷升级。2024年数据显示,比亚迪以427.21万辆销量(同比增长41.3%)稳坐中国车企头把交椅,吉利以333.7万辆(同比增长22%)成绩亮眼,二者率先踏入“300万辆俱乐部”——头部玩家的门槛。未来十年,这两大民企或将以更高的年销量规模,与丰田、大众展开“贴身肉搏”。

基于全球汽车产业整合规律及中国市场竞争态势研判,未来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将加速向“2+5”梯队格局演进:即以比亚迪、吉利控股为核心的头部,叠加通过战略重组形成的五大主力集团(去芜存菁后的国企/新势力/市场型玩家),整合后最终形成2+5的格局(甚至小于7家)。

全球十强半壁江山:中国规则挑战“百年秩序”

2024年全球十大车企榜单悄然“变色”,中国有两家企业跻身其中,分别以427万辆、334万辆位列第五和第十。放眼2035年,以300万辆作为进入世界前十的门槛粗略估计,待未来我国车企“2+5”新格局形成后,全球十大汽车集团中至少5家将来自中国,改写美日德“三足鼎立”的百年格局。

这一跃迁的背后是“整链出海”的模式创新。奇瑞以114万辆出口量(同比增长21.4%)再次刷新了中国车企海外出口的记录,凭借性价比优势占领中低端市场;吉利则通过入股宝腾汽车、收购英国锰铜控股,在东南亚、欧洲建立本土化工厂;比亚迪更以“技术换市场”策略,向泰国、匈牙利输出技术标准。盘古智库在报告中预测,到2035年,中国车企海外销量(含出口与海外生产)占比将突破35%,形成“国内稳存量,海外扩增量”的双循环格局。

加速洗牌:并购将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整合的最主要手段

未来形成“战国七雄”格局的过程中,并购会成为整合的主要方式。五类并购路径将加速成型。第一类,国有集团结构性重组:央企和国企,国企和国企之间可能会做并购整合,预计存在多个重大并购案例(如广汽和上汽)。第二类,外资入股战略性并购:如跨国车企通过获取国内新势力智能化技术重构本土竞争力,新势力车企可能会被国外头部企业并购——事实上,零跑的现在大股东之一就是法国Stellantis集团。第三类,市场化混改并购:头部民营企业通过参控股获取国有产能资源,或国有资产委托民营公司团队运营汽车资产,加强市场化程度、提高效率与竞争力。第四类,民营企业之间会重组,快速获取技术、渠道和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第五类,外资既有不善资产被民企收购,通过技术吸收、市场渠道整合实现价值重构。我们相信,未来十年通过一系列的并购,中国汽车产业将最终推动并迎来“七雄”集团化扛旗逐鹿的新格局。尽管在并购过程中会遇到地方政府和国企资本的一些非市场化的拖延,但大趋势不会改变。

城市经济暗战:汽车城座次重排

一场由汽车产业主导的城市洗牌悄然展开。2024年,深圳以182.9万辆产量超越老牌汽车城广州,其背后是比亚迪全球总部与华为智能驾驶的“双核驱动”;重庆凭借长安汽车和赛力斯超级工厂,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32万辆,同比增长90.5%,大幅领先全国增长率近60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突破30%。

中国汽车产能的布局深将刻影响中国城市经济的布局。2023年中国的汽车总产值已达到11万亿人民币,占全国GDP的比重接近10%,成为中国的第一经济支柱。随着智能网联及多模态出行(飞行汽车、机器人等新业态)的推进,汽车产业规模将会更大。当前,中国汽车产能布局正加速从分散式扩张向区域集群化演进,城市经济在汽车产业布局的调整中,集中度也会越来越高。加上中央政策指引,未来不会是“遍地开花”,而是汽车企业数量越来越少、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中国的经济会向个别城市集中。因此可以说,智能网联的“增量”及多模态出行生态定义的“新增长极”——未来,飞行汽车、机器人等新业态将贡献车企高比例营收,将成为城市洗牌的主动力。随着产业在地理维度集中化,城市分化将加剧,积极拥抱主要企业、拥抱并购、承接并购资源的城市,将会在中间受益。没有拥抱并购趋势的城市,将会进一步分化。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基建配套争夺头部车企,将成为区域经济竞赛的新焦点。

从“制造大国”到“规则输出者”

中国汽车的崛起不再局限于销量数字。全球碳中和进程催生了区域性技术标准重构窗口期,掌握游戏规则制定权的企业,将在全球价值链跃迁中占据制高点。比亚迪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华为的ADS 3.0智能驾驶系统,正通过专利授权、标准制定渗透全球产业链。在东南亚,吉利输出整车技术与管理经验;在欧洲,蔚来换电站网络挑战充电桩霸权。到2035年,中国汽车出口将形成以新能源整车+智能化解决方案+基础设施EPC为支柱的复合出海模式,真正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产业规则输出”的升维跨越。

当“战国七雄”格局落定,中国企业或将主导智能电动时代的游戏规则。这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一轮文明维度的竞争——用电池改写石油霸权,以算力重构驾驶文化。属于中国汽车的“大航海时代”,已然启航。

相关文章:

这10个饮食习惯,正在悄悄偷走你的寿命!04-01

17场展会密集举办,济南会展业开启“最忙”4月04-01

“城市绣花”补缺口 长沙县小塘路人行道灿然一新04-01

潍坊滨海区2025年国际无废日主题活动共绘“无废城市”蓝图04-01

北京天空现七彩祥云04-01

系统性变革 智能化传播04-01

外交部:“台独”妄图倚外谋“独”注定失败04-01

奥斯卡评委“二刷”《哪吒2》:中国是一个待开发的IP金矿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