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齐鲁一号”主题旅游列车的有关报道,不免为之一叹,也为之欣喜。叹的是,就“交通+旅游”而言,笔者前几年就曾向有关地方和部门鼓动过此类旅游主题专列。如城市或景区之间距离动辄百公里之遥的新疆地区,很有必要把疆内区间列车或汽车做成主题性旅游产品,而不止是干瘪无聊的交通工具;再如鉴于北京环西山大环线县区(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来、涿鹿、涞源、易县、涞水等,部分区域有绿皮车)生态环境优良、自然与人文景点相对集中,且临近北京常住人口2300多万、流动人口近8000万这一大都市,作为一个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适合开通“双周游”主题列车。

此言一出,相关地方从上到下,众皆说“然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鼓动变成了鼓噪,倍感无聊也无味。
据说,前几天广东开启了今年首趟入疆“银发专列”的所谓16天“慢游之旅”。然而,这并非某个特定区域内的旅程,因其涉及区间利益不均衡,可操性较难。市场层面,更多考虑的是特定年龄段的白发旅游者,而非特定区域内的旅游消费。尽管设置了专项服务小组、“银发服务站”(配备轮椅、放大镜、急救箱等适老化设施),有“韶华服务岗”志愿者为携带大件行李的老人提供“一对一”行李帮扶、乘车引导和安全提醒服务,等等。但是,这仍然停留在交通服务层面,与作为旅游产品的主题专列相去甚远。
前几年,曾闻听某地推出过熊猫主题旅游专列,先后从成都开行至峨眉、西昌、攀枝花以及贵州、新疆、甘肃、云南等地。专列按照星级宾馆“黄金管家”服务模式,配有两名“熊猫管家”,这就近乎专项和小众了,可惜了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形成影响力。究其原因:一来,这些都具有阶段性,为什么不持续需要思考;二来太过分散和形式化,主体不一,难于操作;三来尽管称之为主题列车,却没有主题列车的体验;四来过于考虑列车的利益,而没有充分考虑乘车者与旅游地的感受。
由于商业闭合环没有打通,大多徒有噱头,而无实际效果。殊为可惜、可叹。
令人欣喜的是,山东刚刚开通的“齐鲁一号”主题旅游列车,上车就是“移动景区”,竟能解锁“移动式齐鲁文化博物馆”,价格还超便宜。这列挂着“好客山东”彩绘的“齐鲁一号”旅游绿皮火车并非普通列车,而是山东省文旅厅联合铁路部门打造的“会跑的旅游景点”。在多年前推出“好客山东”这一惊世骇俗的旅游品牌后,山东或又一次被世人刮目相看。如此,殊为可喜、可赞。
这列“时光穿梭机”有三大惊喜:
首先是硬件上的“新旧混搭”。车厢保留着绿皮火车的复古外壳,内部座椅却换成了符合人体工学的软垫,卫生间升级为高铁同款智能系统,最妙的是每节车厢都变成了“微型文化展馆”——3号车厢还原了曲阜孔庙的杏坛场景,5号车厢挂着潍坊风筝制作流程的互动屏,连窗帘都是青岛啤酒博物馆提供的复古海报布料。
其次是“活态非遗”的沉浸体验。周五至周日,车厢秒变“流动大舞台”。游客可沉浸式体验淄博琉璃匠人现场吹制生肖摆件,临沂柳编艺人教编小篮子,更有山东快书传人即兴表演。餐车更是暗藏“食光机”,能吃到刚出锅的周村烧饼、配着微山湖咸鸭蛋的糁汤。
最超值的是“一票通”玩法。购票时就赠送沿线23家景区的10元抵扣券,在平阴玫瑰小镇、泗水龙门山等冷门景点可直接抵用。
随着泛旅游、大休闲、微度假的兴起,以及经济下行时期消费降级与所谓“反向旅游”“平替旅游”的生活化旅游的到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追求“过程即景点”的慢体验。应该说“齐鲁一号”精准抓住了这个趋势,把6小时车程变成可触摸的文化长廊,让每个停靠站都成为盲盒式的惊喜。
与这几年先后开通的入疆“银发专列”、熊猫主题旅游列车等不同的是,这是一列省域区间主题列车,这组车经过11个地市22个站点,经过精心的规划,半数以上为县级站,沿线有200多家景区,既有“一触即达”的景区,也有藏于“深巷”的美景。比如:既有邹城站旁隐藏着“孟子故里”,也有泰山、台儿庄古城这种耳熟能详的景区;可能还有2023年爆火全网的“淄博烧烤”,以及没有一只可以活着跑出临沂的“临沂辣子鸡”。想象一下,在复古车厢里听着快书、吃着煎饼,窗外掠过泰山傲徕峰雄奇的身影,这种“全景式齐鲁文化浸泡体验”,远比走马观花的网红打卡更有文化体验感。
这种策划设计暗含“引流妙招”。用低价车票把游客带到非热门区县和景区,再通过特色消费实现“旅游扶贫”,促进当地土特产的消费,拉动当地旅游收入。当别的城市还在卷景区门票降价时,山东这波操作可谓独辟蹊径、剑走偏锋,实为“降维打击”。“齐鲁一号”把交通成本压到二十年前的水平,却把文化旅游体验拉升到未来式。
“齐鲁一号”主题旅游列车,已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一个集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行进式观光与文化体验旅游区,是一个大休闲与微度假承载空间,是一个性价比超高、具有地域主题体验性的文化街区。还是一个流动的旅游集散中心和宣推平台,是一个全省联动、区域共享、多方互惠的文化旅游产业综合体。
“齐鲁一号”主题旅游列车的开通运行,已不仅仅是丰富、多元、活态的二次消费与产品体验问题,更非单纯的交通工具与服务水平问题,而是在市场层面于绕弯转圈中,千方百计地给沿线四五线城市及景点引流,无形中扩大并延伸了低品牌景区的旅游半径。
当然,这仅仅是试运行。不过无论从“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层面,还是县域旅游经济拉动层面,抑或是政策先试先行、产品先入为主、推广先声夺人层面,山东此举已占得先机。接下来,只要运筹方向和路径对头,剩下的就是实战中的运作和运营问题了,显然,需要不断校正、打磨和提升。(来源:旅思马记)
相关文章:
山东:打造开放共享文化书院,用优质文化资源提升群众精神食粮获得感04-12
时评:这个旅游专列是活态化街区,也是流动性推广平台04-12
受大风影响,本周六、周日济南这些室外游园活动暂停举办04-11
三载坚守护碧水 思源少年映初心——汉水桥街道阮家台社区开展护河行动04-11
青岛市首只AIC股权投资基金正式注册成立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