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南阳市图书馆近日接收建馆以来最大规模个人图书捐赠 双向奔赴 六千余册藏书寄乡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08:37:00    

何宝民(资料图片)

图书捐赠是个人或机构向图书馆无偿提供文献资源的行为,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补充途径。近日,南阳籍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何宝民向市图书馆捐赠了6389册文史类图书,这也是市图书馆建馆以来接收的最大规模个人图书捐赠。

书籍,在何宝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他与书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读书,教书,买书,藏书,编书,写书,可以说与书全方位亲密接触,多年来陶醉其中,乐而忘忧。此次捐赠的6000余册书籍,凝聚着这位86岁老人难以用金钱衡量的心血,更成为这位离开南阳40余载的游子与家乡之间深厚的精神纽带。

前后20年 在期刊领域留下深刻印记

何宝民是南阳人,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任教于南阳的一所中学。他好读书,学养深厚,对语文教学有着独到的思考与见解。1980年,他被调往郑州,转行语文编辑,先编辑《河南教育》,接着创办《中学生阅读》,同时参与《作文》《寻根》的创刊与编辑,在期刊领域留下了深刻印记。

此次他向市图书馆捐赠的藏书,涵盖文学、历史、科普、艺术等多个门类,其中与语文相关的书籍,突出普及性与实用性,同时也兼顾相关经典作品和世界名著的收藏。

杂志是他捐赠图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一般图书馆常存在杂志藏本不系统、不完整的问题,而这批捐赠杂志的珍贵之处在于齐整有序、书品上佳。如《寻根》从1994年创刊至2024年,一本不缺;《中学生阅读》自1984年创刊以来,从起初的月刊,到如今的每月4本杂志,期期不落。有些图书经岁月洗礼已成孤本,十分珍贵。“这部分书尤其适合中小学语文老师、学生阅读。”何宝民说。

说起《中学生阅读》,何宝民称其是“大时代催生的一个小刊物”。《中学生阅读》以提升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宗旨,凭借高品位的文化熏陶、高格调的作品评介、高层次的阅读训练指导享誉全国。而正是何宝民,主导了这一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填补了中国期刊史内容品种的一个空白,其编辑思想与时俱进,彰显了他对期刊品质的严格把控。《中学生阅读》创刊不久,发行量即超过40万册。

而扎根于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之中,多视角探寻民族文明之源,融学术性、文化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寻根》成为知名大刊,何宝民亦功不可没。他坚持精益求精,突出刊物特色与风格。图文并茂、设计典雅、装帧考究、印刷精美的《寻根》杂志,让人在阅读时尽享美感,赢得了出版界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赞誉。

“前后20年,我先后为这两个杂志付出了追求与心血,书中的不少篇章都留下了我奔波的屐痕,至今仍眷恋情深。”何宝民的话语中满是深情。

读喜欢的书 写下心灵云游的印痕

2000年,何宝民退休了,按他的说法,此后读闲书、作闲文成为生活的日课,时间在键盘敲击中无声无息地流走。

他的著作,《鸣溪谷书话》《刊影流年》《书衣二十家》《装帧如花》《短文汇》等,多是在退休后完成。他的文章,尤其是小品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行文简雅,隽永有味。

他说,《世说新语》、六朝小赋、唐宋大家、晚明小品,以及清人诸多的笔记、题跋、尺牍、日记,佳作数不胜数。新文学中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等都是小品大家。“唐弢的书话,施蛰存当编辑时写的编辑手记,编辑者不可不读。读多了,有了题目,禁不住就想写。虽不能跻名家步武,但兴致不减。”

关于《鸣溪谷书话》,他表示,几十年编辑工作的机缘,有幸因书而结识前辈名家和当代英才,这本书就是一个编辑有关书的回忆。书中,叶圣陶、孙犁、廖沫沙、臧克家等文坛大家,与他都有着很深的交际。

多年的编辑生涯,让他在所涉领域有着深入且持续的研究。《刊影流年》是他退休后浮沉刊海的第三本札记。第一本《旧时文事:民国文学旧刊寻踪》,重在文事钩沉;第二本《纸页上的文学记忆:民国文学短刊经眼录》,集中短刊介绍。《刊影流年》被他称为《旧时文事:民国文学旧刊寻踪》的“续编”,在走笔成文中,“间或补充近年发现的新的资料,或纠正以往记载的某些不确,或揭示表象底下潜隐的本真”。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写河南籍的学者作家与期刊,追念几位南阳乡贤:董作宾是甲骨研究的大师,“他的散文也不乏清雅隽永的华章”;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徐旭生是一个有文学天赋的人,“内心像海洋般涌动,一望无涯,偶尔闪动的诗句,如夜空里的月光,散着迷人的色泽”;“杨丙辰是不能遗忘却被遗忘半个多世纪的著名学者,他在中国德语学科的开拓之功后人当铭记心怀”……

他读自己喜欢的书,留下心灵云游的记录。《书衣二十家》全书附书影一千余帧,视界宽广,缤纷万象,充分展示了书籍装帧之美。而《装帧如花》,则是他为《北京青年报》副刊《美书馆》撰写的专栏文字汇集而成。“爱书人从书衣的品赏中回望时代的变迁,当还原逝去的韶光,书籍装帧爱好者在书衣经典里汲取智慧,将引发创造的灵感。”他说。

双向奔赴 期待藏书绽放新的光彩

作为一名资深编辑,多年来,何宝民对家乡的报纸尤其是报纸副刊十分关注并不吝赐稿,其睿智的思想、开阔的视野、渊博的学识,如春风化雨,令人受益良多。谈及捐书初衷,他坦言与书打了一辈子交道,“人到暮年,书不能随我而去,总想让它继续发挥作用”。

这一心愿的缘起,要追溯至2020年春节前。彼时,他的南中校友、翻译家郭家申带来消息:北京南中校友会会议上,南阳市图书馆馆长周献红倡议校友捐赠藏书,赢得众人赞同。何宝民当即觉得,把藏书赠予家乡图书馆是极有意义的事,郭家申随即向周献红转达了他的意愿。

2020年春节前夕,周献红专程赴郑州,与何宝民商定由市图书馆派人赴郑协助整理藏书事宜。未曾想,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计划。时光一晃5年多,其间波折不断——2024年9月,何宝民经历一场大病,与死神擦肩而过;而热心牵线的老友郭家申,已离世两年。

2024年12月,刚出院的何宝民便联系图书馆,重启捐赠事宜。在图书馆委托的代理人与何宝民几位青年朋友的共同努力下,80余箱、共计6389册图书于这个7月顺利运抵南阳。何宝民特别提议,希望馆内能设“南阳文化人书架”,“每架藏书都藏着主人的爱好与成长轨迹,多样的书架能让馆藏更鲜活”。

7月23日,记者就此釆访了市图书馆副馆长乔丽彦。她说,何宝民先生的赤子之心令人敬佩,这批藏书是对馆藏的重要补充,“播惠学林,至纫高谊”。作为馆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个人捐赠,市图书馆倍加珍视,计划对藏书进行系统编目分类,设立专藏,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宣传,让这批承载着深情的书籍充分发挥价值。

期待这些书籍早日与读者见面,让这份跨越岁月的乡愁与文脉,在南阳绽放新的光彩。

全媒体记者 王平 文/图

编辑:辛灵飒 初审:王冰 终审:王笑荷

相关文章:

南阳市图书馆近日接收建馆以来最大规模个人图书捐赠 双向奔赴 六千余册藏书寄乡愁07-25

纺织制造板块持续走高 聚杰微纤20CM涨停07-16

3名初中生偷开奔驰致严重车祸定损43万,保险却拒赔!责任究竟谁来担?07-08

25名中学生,在青海成功发射火箭06-20

走进长春!120个网红打卡地之吉林省图书馆06-06

“寻美卧龙”优秀短视频征集开启06-05

未来七天西宁多降水天气05-30

2025年5月26日|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共建一家亲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