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闻1+1丨城市“微”改变 如何打造民生“新体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08:22:00    

优化交通、缓解停车难、提供活动空间、增加绿化景观……北京城市桥下的“消极空间”正在悄然变身,全国很多城市也在进行微更新、微改造。如何通过城市“微”改变,打造民生“新体验”?城市微改造,又如何进一步解决公共服务的痛点?

《新闻1+1》连线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共创专委会副主任侯晓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带来分析解读。

城市更新和微改造

为什么先从桥下空间入手?

北京对桥下空间的治理不是对一座桥,而是连续三年对城市所有的桥下空间都进行治理。城市更新和微改造,为什么要先从桥下空间入手?

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共创专委会副主任 侯晓蕾:桥下空间作为一个切入点,其实特别契合了当今城市发展的阶段,因为城市现在从原来快速化发展的增量阶段,现在已经进入到存量发展阶段,这个存量发展阶段实际上是微更新和精细化治理的阶段。

不光是桥下,其实所有的小微空间,包括一些闲置空间,它们都有潜力发展成为人们可利用、可活动、可使用的一系列空间,所以桥下空间作为小微空间和闲置空间的代表,它的激活和利用提升作为整个城市剩余空间的提升代表,桥下空间的更新可以带动很多空间的挖潜提升。把桥下空间作为所谓的畸零空间、“灰色空间”的提升,就能极大增强城市的治理水平,同时增强公共空间的利用水平。

桥下空间的利用

有何标准?

这么多桥,是不是每座桥底下的空间都能够被利用起来?在做出判断的时候标准是什么?

侯晓蕾:就北京而言,每座桥都有每座桥的特色,它的特点、空间布局、功能定位都不一样,我们主张从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出发,考虑整个城市规划的定位。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之后,讲求一桥一策,进行精准化定位,结合周边空间布局衔接的功能需求,以及周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对桥下空间进行整体诊断。在诊断提升的基础上,进行一桥一策的规划设计以及策略制定。在此基础上,提升整个桥体及其附属空间的整体空间功能,同时全方位提升桥下空间的利用可能性。

利用好桥下空间的同时

如何最大程度保证安全?

桥下空间往往是四面八方车、人最汇集的地方,怎么能把它利用好的同时最大程度保证安全?

侯晓蕾:所有桥下空间的第一属性就是要满足交通上的安全可达性,对所有的桥下空间要进行一桥一策的制定,综合考虑进行整体提升,判断有一个大概的顺序:

第一,考虑它的安全可达,进行整体城市慢行系统的衔接。

第二,对桥体整体生态性,包括整体桥体美观性提升。

第三,从人的角度出发,对它进行功能性的激活和提升,满足周边居民活动休闲等需求。

城市“微治理”

如何托举大民生?

北京市优化桥下的空间,还有一些其他地方通过把绿化带变大变小来调整交通,怎么看城市在这些方面的思路和探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郑德高:现在城市确实进入到城市更新的时代,城市更新时代意味着我们要更加精准化、精细化设计,精准化建设和精细化治理,围绕小微空间来做大文章,其实就是小空间、大民生的问题。就是要围绕老百姓身边的这些短板弱项来做,包括停车难、休闲难,围绕着小空间来做治理,就是一个更好的方法。

“沉睡空间”怎么改到

老百姓的心坎上?

把这些“沉睡空间”利用起来,关键是为谁让它利用起来?怎么能够改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郑德高:要弄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核心还是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要让老百姓参与进来,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不是共建、共治、共享,做了老百姓可能还感受不到。所以还是要一起来做,一起来享受,一起来建设,一起来治理。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文章:

新闻1+1丨城市“微”改变 如何打造民生“新体验”?07-09

“轨道上的都市圈”加速形成(大数据观察)07-05

暑期里的“清凉充电站” 城市书屋成学生学习首选07-04

【有理贵阳】更好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增长良性循环06-30

奔流城市计划丨古今交响嘉峪关悬壁长城06-27

首善标准照归途 北京实施安宁疗护服务规范 呈现多个亮点06-26

北京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明日午后平原地区仍可达35℃以上06-24

吉利银河A7亮相首秀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