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经典语录 >

庄子经典名句及翻译(《庄子》经典名句58句译注)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30 11:32:44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

庄子是最富有个性的中国思想家,是道家的最大代表,是中国文化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禅宗、中国艺术等领域,而且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庄子还是世界最早的反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哲学家。

1、〔原文〕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译文〕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注解〕庄子强调人格的独立性,追求“出入六合(宇宙),游乎九州,独往独来”的精神境界。

2、〔原文〕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至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

〔注解〕庄子要求人们忘掉自我(“今吾丧我”),做超脱自由的人。

3、〔原文〕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译文〕鹪鹩鸟在深林中做巢,不过占有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偃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

〔注解〕这是庄子借许由之口说的话。传说中,尧帝想将帝王让给当时的隐士许由,许由不受。鹪(jiao)鹩(liao):一种雀。

4、〔原文〕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译文〕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淖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天外。

〔注解〕这段话反映了庄子对“无待”(不倚靠任何条件)的绝对自由的憧憬。庄子称,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仍是有限的自由,而他庄子要取消一切外界条件的束缚,达到无限的自由。

5、〔原文〕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译文〕可使形体如枯木,可使心灵如死灰。

〔注解〕苏东坡云:“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这是庄子的思想。

6、〔原文〕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nie)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译文〕世人终身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何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

〔注解〕庄子是人类最早的反异化思想家,他反对因为追求物质、名誉而改变自己的本性(“以物异其性”,“以仁义易其性”,“丧已于物”)。

7、〔原文〕是亦彼也,彼亦得也。彼亦一是非,此亦—是非。

〔译文〕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

〔注解〕庄子是一个相对主义者,他认为是非、美丑、生死、大小、长短、富贫、贵贱等从宇宙的高度来看,都是等同的,没有质的区别,所以用不着对事情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8、〔原文〕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译文〕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

〔注解〕庄子反对对事物规定界限(“有畛zhen”),主张“丧耦”,即消灭对立的矛盾以及各种差异,推崇齐万物,等是非,同生死,无物我。“指”即万物在标竿上的投影。

9、〔原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译文〕天地与我共同生长,而万物与我混合为一。

〔注解〕我与天地同寿、同生长,故曰:“并生”。天人合一,人与物不相竞,故曰:“为一”。 “天人契合”,“与天为徒”,“物我两忘”是庄子的最高精神追求,也是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山水诗的理论基础。

10、〔原文〕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译文〕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

〔注解〕中国人不探讨异域(死后世界)的事情,称之为“存而不论”。中国人讲究顺应民心世俗,称之为“论而不议”。西方人康德对彼岸、“物自体”也主张“存而不论”。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认为,人的智力不足以解决一切问题,必须对有些事情加括弧而悬置起来。

11、〔原文〕旁日月,挟宇宙。

〔译文〕依傍着日月,怀藏着宇宙。

〔注解〕庄子向往“游乎尘垢之外”的“天放”生活。

12、〔原文〕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译文〕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翩翩然飞行的蝴蝶。…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庄周。

〔注解〕庄子学说鼓吹“齐万物”,“物我两忘”,“神与物游”。故庄子现身说法,描绘齐物极境。

13、〔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译文〕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

〔注解〕庄子同老于一样,也反对追求知识,认为“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绝圣弃知,大盗乃止”。他为了反对孔孟文化,反对人类社会的罪恶,而全盘反对人类文明。

14、〔原文〕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译文〕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坏事不要触犯刑律。沿规律、窍门而生存。这样,可以永保身体,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养亲人,可以享尽天年。

〔注解〕有人解释“刑”为“形”,形与名对反。“为恶无近刑”意即寻欢作乐,但不伤及身体。“督”:人体背部的脉线。“经”:准则。“缘督以为经”:沿窍门做事,找缝隙生存。庄子哲学是乱世的产物,如何钻空子而活,是那个时代思维的共同特点。

15、〔原文〕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译文〕人人都知道有用东西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东西的用处。

〔注解〕庄子发现了“无用之用”、“不材之才”。庄子的好朋友惠施有大葫芦,大而无用,庄子劝他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归隐漂荡。大树不成材,庄子认为这正是其用处,可免于“中道夭于斧斤”。支离疏长得两肩齐头,形象丑陋,连抓丁的都不抓他,因此他不至于战死。庄子认为,圣人应当从“无用之用”、“不材之才”悟出养生全生之道。

16、〔原文〕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译文〕死生存亡,穷通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物的变化,命运的取向。

〔注解〕庄子还说,“生死,命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正因为庄子信命,所以能安贫守道,豁通达观。

17、〔原文〕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

〔译文〕不要由于感情好恶而内伤身心,应当永远因循自然。

〔注解〕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喜怒哀乐不入胸次”,“虚无恬淡,合于天德”。

18、〔原文〕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译文〕古时候的真人,睡觉不做梦,醒来无忧虑,吃饭不耽滋味,呼吸静谧深纳。

〔注解〕真人一方面无忧无虑,不欲不贪,另一方面深谙导引(气功)之术。庄子称:“真人之息以踵(脚底之涌泉穴位)”。道家的修炼思想成为后来的道教的理论出发点。

19、〔原文〕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

〔译文〕古时候的真人,活着不庆幸,临死不忧虑。

〔注解〕庄子抹去了生与死的界限,称:“生而不悦,死而不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即当作死,死即当作生),“生而不知其所以生”(活着而不知道为什么活着)。

20、〔原文〕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译文〕不要以主观改变客观,不要以人为妨碍自然。

〔注解〕中国人认为,人是自然之子,天人之间应当如同母子,和谐亲密。不存在改造大自然、战胜大自然的问题。所以,庄子说:“天与人不相胜(不相斗争),是之谓真人”。

21、〔原文〕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译文〕圣人用兵,灭亡了敌国,同时赢得其人心。

〔注解〕庄子处于乱世,深知全生活命之难,所以他反对战争,“无以战胜人!”不过,迫不得已用兵也是可以的,唯在于顺应民心。

22、〔原文〕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译文〕鱼儿与其以唾沫相互湿润,艰难活命,不如互相忘却,邀游于江湖自然之中。与其赞誉尧舜名君、指摘桀纣暴君,不如忘掉是非,回归自然之道。

〔注解〕庄子认为与其好生恶死,为生活所累,不如去掉感情,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同样,毁誉、是非、名利、得失等都不应萦绕于胸。

23、〔原文〕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伕我以老,息我以死。

〔译文〕大地载着我的形体,使我生活劳苦,使我老年逸乐,最终以死使我得以休息。

〔注解〕普通人只知生活之乐,不知生活之苦;只知老年寂寞,不知老年逸乐;只知恶死,不知死是休息。

24、〔原文〕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

〔译文〕生为累赘,死为解脱。

〔注解〕“赘”、“疣”、“痈”都是人身上长的疖子。庄子处于乱世,精神上极为痛苦,他“以天下为沉浊”,称“人之生也,与忧俱生”。

25、〔原文〕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译文〕鱼儿忘情于江湖,人忘情于自由之道。

〔注解〕庄子的观点是“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此即自由之道。

26、〔原文〕堕肢体,黜(chu)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译文〕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肉体,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叫做坐忘。

〔注解〕庄子总结出一套克服“有己”、“有待”,达到“无己”、“无待”的精神自由法,一是坐忘,二是保持内心宁静,以心感应宇宙的“心斋”,三是“以物为春”,顺应自然,四是齐万物,消灭事物高低贵贱的差异,五是“曳尾于涂中”,即混世,六是在世俗中隐,含光敛影,藏身于众庶之中而人不知,“万人如海一身藏”(苏轼)。

27、〔原文〕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

〔译文〕乘骑渺茫之鸟,出于宇宙深处,邀游于虚无之境,徜佯于无限之野。

〔注解〕庄子追求“天人契合”的自由境界,这是南方文化、楚文化。南方小农经济,物产丰富,天人和谐,农民自生自灭,行动也有较大自由,“帝力于我何有哉!”。而北方黄河滔滔,常常泛滥成灾;沙漠侵蚀,威胁人民的生存;北方少数民族经常冲击中原,掠夺人马,所以北方人要整治黄河,修建长城,挖掘运河等。相应地,以孔子学说、五行学说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强调秩序,而不是无政府主义的自由。

28、〔原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译文〕境界最高的人,其心如镜,照物而无情,不将就不逢迎,不掩藏感情,所以他能轻视外物,用心不伤。

〔注解〕庄于强调无情,可魏晋时的王弼称“圣人有情而无累”。

29、〔原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译文〕当今的仁人志士,举目远望而生忧患之心。

〔注解〕庄子激烈抨击当时乱世的罪恶,“无耻者富”,“千世之后,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凡人心险于山川”,“人者厚貌深情”(人们表面伪装,掩藏真情),所以,忧患之心油然而生。

30、〔原文〕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富贵。

〔译文〕伪善坏人,放纵欲望,贪婪于富贵。

〔注解〕庄子不仅反对“饕(tao)富贵”,而且还反对贪婪于仁义、名声,认为这些都“残生伤性”,危害了人的原始本性。庄子实际上是在为人类寻根,寻找人类失去了的“旧国旧都”。所以,庄子实际上是现代文化哲学的先驱。

31、〔原文〕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丈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致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译文〕天下人都以外在事物改变其内在本性,小人则为蝇头小利而献身,知识者则为名声而伤身,丈夫则为家业而奔波,儒家圣人则为天下利益而捐躯。以上各种人,事业不同,各有不同的目的,但都是危害人的本性,以身体殉物,没有区别。

〔注解〕庄子是最早的反异化思想,他可以说是海德格尔、萨特、马尔库塞的先驱。庄于反对“人为物役,心为形使”,反对“以物易其性”,“以仁义易其性”,认为“义不食周粟”的伯夷是为名而死,先秦的农民起义领袖盗跖是为“利”而死,两人所死不同,但都是残生是伤了人的本性。

32、〔原文〕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译文〕与禽兽共同生存,与万物聚合生长。不分君子小人,大家都无知。真实人性得以守住,大家都无欲,这叫做返朴归真。返朴归真,则人民得以存养天性。

〔注解〕老于主张回到黄帝时期,可是庄子主张回到更远古的母亲社会、蒙味时期, “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山无蹊隧,泽无舟梁”,“含哺而熙,鼓腹而面游”, “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行而无迹,事而无传”…。中国是个乡土社会,拜祖崇古是其必然产物。中国人认为人类社会在不断堕落、退化,黄金时代在往昔。

33、〔原文〕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译文〕偷窃腰带钩的人被诛杀,可窃国大盗为诸侯,唯有诸侯可假借仁义,杀伐争霸。

〔注解〕庄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价值体系“樊然淆乱”的动荡之世,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肆虐猖獗,“嘉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且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今世死于非命者互相枕籍,被吊死者一个接一个,被杀戮者延颈相望”(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因此,庄子反对战争,反对假仁义之名,行大盗之实。

34、〔原文〕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摘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 ,而民不争。

〔译文〕抛弃仁圣知识,才不会出观窃国大盗;毁掉珍珠宝玉,才不会发生小偷小摸的事;烧掉契约,砸烂玉玺,人民自然朴素无欲;打破容器,折断秤杆,人民自然不争。

〔注解〕庄子反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认为它是罪恶的渊薮。“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所以要“恬淡无为”,“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

35、〔原文〕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译文〕不以长寿为乐,不以早夭为悲,不以通达为荣,不以穷困为耻。

〔注解〕总之,不以物累身,“不拘(拘执)一世之利”;“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30、〔原文〕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

〔译文〕多生男子,则为其安全多一份担心,富裕则会磁生事端,长寿则会遭到凌辱。

〔注解〕庄子自有他的辩证法,在他看来,得失、毁誉、生死都是庸人自扰。有人说,庄子是阿Q精神的阐述者,不无道理。不过,庄子也教会了中国人心胸博大平和。

37、〔原文〕圣人鹑居而kou食,鸟行而无彰。

〔译文〕圣人居不求安,食不求饱,如鸟儿飞行,不留踪迹,

〔注解〕鹑(chun)无固定的巢窝,(kou,小鸟)依赖其母而得食,所以食不求饱。此句与孔于的言论类同。在那个战乱年代,居安食饱是困难的,所以孔子、庄子都主张随遇而安,不忧愁计较。

38、〔原文〕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已之人,是之谓之入于天。

〔译文〕忘掉外物,忘掉自然之天,这就是忘己。忘己的人,天人合一。

〔注解〕此即“坐忘”、“物我两忘”、“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39、〔原文〕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

〔译文〕治世的最高境界是,不崇尚贤才,不重用能人。君上如树枝无心于上,百姓如野鹿无拘无束。行为端正,但都不知道这就是义;彼此相亲,但都不知道这就是仁;诚实无违,但都不知道这就是忠;行为认真恰当,但都不知道这就是信。

〔注解〕庄子还说“举贤而民自乱,任知而民相盗”,弓矢机关,钓饵鱼网,天罗陷井反面引起鸟、鱼、兽怍乱不止。

40、〔原文〕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译文〕知道乐天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不受外物牵累,不受鬼神干扰。

〔注解〕庄子还说:“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顺应自然),其死也物化 (混同万物的演化)”,“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物物而不物于物”(控制外物而不被外物驱使)。

41、〔原文〕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译文〕君王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而已。

〔注解〕庄子追求直觉、体驻、“神遇”、“得意忘言”,他认为,木匠的手艺传不到儿子,古代圣人之大道也传不下来,因为真理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42、〔原文〕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

〔译文〕黄帝治理天下,使民心统一,不扰乱人心,百姓有亲人死亡也不哭泣。

〔注解〕庄子认为,生为气聚,死为气散,生死之间没有根本区别,所以不应为死悲哀。老子死,弟子吊唁,“三号而出”。庄子妻死,惠施去吊,见庄子“鼓盆而歌”。庄子病危,弟子说将厚葬他,庄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地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他主张不葬。

43、〔原文〕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预谋。

〔译文〕生如浮萍,死如休息。不需忧虑,不需防患。

〔注解〕庄子见骷髅,问:你是他杀还是自杀,是饿死还是冻死?骷髅托梦给庄子说:你所言都是人生的累赘,死后则无这些。庄子问:还你生命好不好,骷髅说:不要!

44、〔原文〕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

〔译文〕古时候所谓的隐士,他并非藏身不见,并非闭言不发,并非去知不用。

〔注解〕庄子也主张在现实中隐逸,“我周旋于亿万人间,如处独焉,如蹈虚焉。御至纷如至少,视多事为无事”,此即所谓的“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45、〔原文〕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译文〕不因为官高位尊而趾高气扬,不因为穷困潦倒而趋时混俗。

〔注解〕庄子反对“丧己于物,失性于俗”,更赞赏“江海之士,避世之人”

46、〔原文〕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土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遇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译文〕白刃相接于前而视死若归,是烈士之勇;懂得穷是命,通达有时,能临大难而不惧,是圣人之勇。

〔注解〕庄子混同死生,主张无情,所以他很容易做到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47、〔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于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译文〕庄子与惠子同游于濠水小桥上,庄子说:“鲦鱼从容自在,它是多么地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快乐!”

〔注解〕濠水,在淮南,有庄子墓。鲦鱼,又称(can)鲦(tiao),呈条状,白色鱼;惠子是'名家’,善辩,所以他是从推理的角度询问庄子的。而庄子主张直觉、体验、悟性,所以他是通过“得意而忘言”的感觉而知道鱼儿快乐的。

48、〔原文〕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

〔译文〕送君离别,都自悬崖而返回,君自此远行。

〔注解〕这是古人离别时的常用语。不过,庄子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人终有一别,不如超然独立于感情之外。

49、〔原文〕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译文〕直木首先被砍伐,甘井首先被采竭。

〔注解〕这是成材之患,之所以有此大患,原因在己,故庄子说:“山水自寇,源泉自盗”。看来,全生的方法是“不才”。

50、〔原文〕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

〔译文〕与野兽共处,而不惊动兽群,与飞鸟共栖,而不惊动鸟群。

〔注解〕此句意即,圣人应含光敛影,不露锋芒,混同尘俗。故庄子又说:“入其俗,从其俗”。

51、〔原文〕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译文〕穷尽天地之美,探析万物之理。

〔注解〕庄子又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应“兼怀万物”,“清而容物”。

52、〔原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译文〕人活在天地之间,如白马跳过沟隙,一晃而过。

〔注解〕人生短暂,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何必“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53、〔原文〕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

〔译文〕古代的圣人,外表顺从世俗,内心独立不羁。

〔注解〕此即所谓外圆内方,合流不污。庄子还说:“圣人处物不伤物” (圣人与物相处,但无心于是非)。

54、〔原文〕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无崖。

〔译文〕不知然后求知,学无止境,但又有止境。

〔注解〕中国人为学不是纯粹求知,而是提高境界。提高境界,则要减少知识,忘掉知识。

55、〔原文〕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译文〕太阳出山则劳作,太阳入山则休息,在天地之同逍遥自在。

〔注解〕庄子还说“心若悬于天地之间”,“心与天游”。离开喧嚣的城市,到农村去过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恬,这也是'奔逸绝俗”,“弃世无累”,“自藏于畔”。

56、〔原文〕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

〔译文〕如今世俗的君子,多危害身体,捐弃生命,而贪图外物,这不是太悲哀了吗!

〔注解〕庄子还说:“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唯恐失去),见利而轻亡其身, 岂不悲哉!“他抨击气见利而忘其真”,”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精神)”的行为,号召“无以人灭天”, “复归于朴”,“绝学捐书’,“栖之深林,浮之江湖”,“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57、〔原文〕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译文〕圣人以自然为原则,重视本真天性,不拘滞于世俗。

〔注解〕庄子有时追求混同于世俗,韬光养晦,有时又追求超越于世俗,曳尾涂中。

58、〔原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

〔译文〕以精神独与天地往来,但又不睥睨万物。

〔注解〕“独往独来”,这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称为“与天为徒”。同时,庄子也推崇“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游世生活态度。

相关文章:

“你身上的温柔 是克莱因的蓝再加上莫奈的一点灰”那些温柔系文案11-16

秋天最美早上好问候语温馨短句 早上好祝福优美短句11-16

提前收藏,初雪的高级氛围感朋友圈文案11-16

诗词|有一种幸福,叫每天都有好心情11-16

今日文案 | 对不起,你不回消息很正常,是我越界了。11-16

人生有味是清欢,快乐是心的愉悦,幸福是心的满足11-16

文案 || 喜欢的小说文案11-16

今日份朋友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