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本系列之诗词阅读课】
(现代诗歌)
课堂学习过程:
第一步:在“诗词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自主探究原文,不断地生成并自主解决问题。(独探独练)
第二步:在“诗词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自主探究原文,不断地生成并合作解决问题。(独探合练)
第三步:在“诗词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合作探究原文,不断地生成并自主解决问题。(合探独练)
第四步:在“诗词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合作探究原文,不断地生成并合作解决问题。(合探合练)
第五步:在“诗词阅读思路”的框架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方法展示探究成果,不断地生成并不断解决问题。(展示演练)
感受原文
【走近作者如沐春风,感受原文似逢甘霖】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一
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2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3妈妈,那个海呢?
二
4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5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6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探索之旅
【现成答案滋生惰性,探索旅程增长才能】
第一环节:明确与把握
一、目标
生成问题:1. 学习这首诗需要达到哪些目标?2. 学习这首诗的重点、难点是什么?3.……
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感情美、意境美,能初步读出语气。
2.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探究诗句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3.品味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联系全诗内容进行赏析。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理想奋斗不止的精神。
学习重点
1.朗读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诗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
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二、过程
(一)自主探究
自主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二)合作探究
合作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三、方法
类读法(全称“类中类文章读学法”)
第二环节:标段与勾划
生成问题:1. 全诗共有多少个诗节?2. 需要画出哪些生字、难词及精彩词句?3.……
解决问题:1. 全诗分为两大部分,共6个诗节。2. 画出生字、难词、精彩句子。……
第三环节:查阅与积累
生成问题:1.需要查阅、了解和积累哪些字、词、句? 2.……
解决问题:1. 痴(chī)想:很投入,很入迷,很忘情地、发呆地思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凝(níng)成:凝结形成。诱惑:吸引、招引。喧腾:喧闹奔腾。一瞬(shùn)间:一眨眼之间。2.……
第四环节:整体诵读
一、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一)从音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需要辨析哪些多音字? 2. 这首诗需要了解、掌握哪些字的音?3.……
解决问题:1. 多音字:秘、几、没、数。2.……
(二)从形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需要区别哪些形似字? 2. 这首诗需要了解、掌握哪些字的形?3.……
解决问题:1. 形似字:幼与幻、喧与渲、诱与绣、漫与慢。2.……
二、停顿恰当,节奏合理
从词和词的组合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这句诗怎样停顿?2.……
解决问题:1.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2.……
三、语气明显,流畅自然
(一)从语调、语气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诵读这句诗时,要用怎样的语调、语气? 2.……
解决问题:1. 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读出憧憬、向往之情,读出好奇的口吻。2.……
(二)从语速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诵读这句诗时,要用怎样的语速?2.……
解决问题:1. 语速:缓慢。2.……
四、按照要求,选择记诵
从强行记忆、理解记忆、想象记忆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哪些是需要反复诵读的? 2. 哪些是需要记忆的?3.……
解决问题:1. 反复朗读,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
第五环节:分类阅读
一、类型感知[浏览扫描,明确方向]
从文体、所写内容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从诗中表达方式看,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吗? 2. 本文是什么文体?3.……
解决问题:1. 从诗中表达方式看,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 2. 文体:诗歌。3. ……
二、类型切分[火眼金睛,透视切割]
从文体、所写对象、所写内容、表达方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诗中写了“人”吗?写了事吗?写了“物”吗?写了景吗? 2. 其中以写什么为主?3. 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4.……
解决问题:1. 诗中写了人,写了事,写了“物”。 2.以写人写事为主。3. 主要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4.……
三、类型阅读[步步设疑,解剖麻雀]
(一)读“人”、读“事”
1.从对象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写什么人和什么事?2. 人物有怎样的性格特征?3. 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作本文的? 4. 对象具有怎样的典型性?5.……
解决问题:1. 从表象看,就是写“我”翻过山去看大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妈妈点燃了“我”童年的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感悟。可细拟为:A.“我”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B.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C.童年的“我”认为翻过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但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D.长大后,“我”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虽遥远,但并非虚无缥缈。E.诗人鼓励人们在不停地翻山后,坚信必将到达大海。2. 性格特征:“我”,有理想,对理想的实现抱有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险阻,不懈地追求理想。3. 写作背景:《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在1979年写的一首诗,当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诗中对“海”的向往,实际上是经历“文革”的青年一代对人生信念的向往与追求。4.典型性:“我”,实际上是经历了“文革”,但仍然对人生信念向往并不断追求的“文革”青年的典型。5.……
2. 从写法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运用了哪些写法来写人写事?2.……
解决问题:1. 写法:A.出色的心理刻画。“我”由小时候对大海的想望、憧憬,到童年时翻山看不见大海时的失望、痛苦,再到长大后对翻山后必能见到大海的坚定信念,这一心路历程,实质上是“我”认识过程的升华,是诗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细腻真实。B.叙事是按时间的顺序安排的。由小时候到童年,再到长大后,这一认识过程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的感悟也才会越来越深刻。2.……
3. 从意图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写人写事的目的是什么?2.……
解决问题:1. 写人写事是为了言诗人之志,表达诗人的感悟。2.……
(二)读“物”
1.从对象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写了什么“物”?2. 所写的“物”具有怎样的的特征?3. 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作本文的?4.“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5.……
解决问题:1. 这首诗中写了山,写了大海。 2.“物”的特征:山(多,翻山难),海(开阔、光亮、自由)3. 写作背景:《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在1979年写的一首诗,当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诗中对“海”的向往,实际上是经历“文革”的青年一代对人生信念的向往与追求。4.诗中的“山”比喻困难,是困难的象征;“海”比喻理想,是理想的象征。5.……
2. 从写法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运用了哪些写法来写“物”? 2.……
解决问题:1. A.抓住物的特征。山多,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是山外还有山。翻山难,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吃尽苦头。海,一个想象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象力的召唤。B. 象征、比喻手法的运用。诗中的“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山,而是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海”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海,而是用大海比喻理想。这样,诗中写“我”翻山去寻找大海也就不难理解,比喻经历重重困难去实现理想,或换句话说,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重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 C.拟人手法的运用。“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山“铁青着脸”,既是“我”心情的写照,又是实现理想的征途中困难无数的象征。2.……
3. 从意图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写“物”的目的是什么?2.……
解决问题:1. 写物是为了托物抒情,借物写自己的感悟。2.……
(四)读“诗词”
1.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1)从主要内容的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解决问题:1. 主要内容:写“我”翻山去看大海。2.……
(2)从写作目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作者写作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2.……
解决问题:1. 写作目的:通过比喻手法,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2.……
2.揣摩精彩词句,精读精彩片段
(1)揣摩词语
词例: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①从词意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意思?2.……
解决问题:1. 这个词在句中是隐蔽、不外露的意思。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2.……
②从技法及作用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这个词用在句中有什么作用?2.……
解决问题:1. 含蓄地暗示人们,只有心怀梦想,才会向着理想的彼岸进发。就如只有从小心中有“大海”,才会翻过一座有一座“山”。2.……
③从用词意图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作者用这个词语是否有意图?2.……
解决问题:1. 用词意图:告诉人们心中要有梦。2.……
④……
(2)揣摩句子
句例: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①从思想内容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2.……
解决问题:1.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2.“人们啊,请相信——”,把这句话变换成双重否定句。(从句的知识)3.……
②从技巧及作用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技巧?2.运用这个技巧有什么好处?3.……
解决问题:1.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想象。2. 将抽象的理想和“我”对理想的渴望化为具体形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我对实现理想的渴望和坚定的信念。3.……
③从意图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这句话意图告诉我们什么?2.……
解决问题:1. 句子意图:理想才是奋斗的动力和信念。2.……
④……
(3)片段精读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①从知识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来提出问题。2.……
解决问题:1.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中的“枯干”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从词的知识和理解能力)2. 诗人心中的海指什么?(从写法知识)3.……
②从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从理解能力)2. 诗人能看到“海”吗?理由是什么?(从评判能力)3. 片段最后一诗节写的什么?(从概括能力)4.……
解决问题:1. 2.……
③从意图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根据词、句、段来提出问题。2.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中的“终会”有什么表达作用?(从用词意图)3.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情感?(从情感意图和理解能力)4.……
解决问题:1. 2.……
④……
四、类型迁移[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一)阅读能力迁移
按照“类中类文章读学法”阅读,从读学过程中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能不能运用这种方法来阅读同类文章?2. 将相同类型的文章比较。3. 将写作对象相同但文体不同的文章比较。4.例:读闻一多的《色彩》。5.……
解决问题:1. 2.……
(二)写作能力迁移
从写法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运用诗中写法进行写作。2. 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你眼中的山。3. 描写自己渴望实现某种愿望的心理活动。4. 运用比喻、象征手法,用某种物体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感。可用诗的形式来表达。5.……
解决问题:1. 2.……
(三)口语交际能力迁移
1.从复述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复述课文。2.……
解决问题:1. 2.……
2.从倾听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1)从理解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对诗中的某一个点的理解。2.对别人的某一发言的理解。3.例:“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4.……
解决问题:1. 2.……
(2)从概括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对段意、主要内容、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概括。2.对别人的发言进行概括。3.例:第二诗节写的什么?4.……
解决问题:1. 2.……
(3)从评判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对诗中某个方面进行评判。2. 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判。3.例:是否所有心中有“海”的人都能看到“大海”?4.……
解决问题:1. 2.……
(4)从记忆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 本诗中哪些是需要记忆的?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记忆。3. 例:比喻手法,这是需要记住的。4.……
解决问题:1. 2.……
3.从应对能力的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生成问题:1.针对诗中的某一言行进行应对。2.针对别人的发言进行应对。3. 例:当“山”高而陡,你无法翻越,或者你又精疲力竭,疲惫不堪,你觉得是否还要继续下去?4.……
解决问题:1. 2.……
第六环节:求异与创新
一、从内容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写理想的文章很多,看看它们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2.……
解决问题:1. 2.……
二、从知识的角度求异
(一)从心理学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当尽到最大努力后,还是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该持怎样的心态?2.……
解决问题:1. 2.……
(二)从教育学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我们在进行理想教育时,是否应该同时进行挫折教育?2.……
解决问题:1. 2.……
(三)从经济学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在奔向理想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应该权衡得失?2.……
解决问题:1. 2.……
(四)从哲学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如果理想定的太高就会遥不可及,就算能达到,也会活得很累;如果定得太低,就会很容易达到,这样的话就会使人没有前进的动力,就会拘泥于现状,没有上进心。——刘祥成《名垂千古的数学家》”你怎么看刘祥成这富有哲理的名言?2.……
解决问题:1. 2.……
(五)从逻辑学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有理想与实现理想是否构成必然关系?2.……
解决问题:1. 2.……
(六)从社会学的角度求异
【提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客观事实: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主观事实:人性、社会学心理等)的拥有多重范式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期。】
生成问题:1. 如果我们一味地鼓励人们树立高大上的理想,人性毕竟也有脆弱的时候,这会不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2.……
解决问题:1. 2.……
(七)从农业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小时候种下理想,长大了是否就一定收获理想?2.……
解决问题:1. 2.……
(……)从……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产问题:1. 2.……
解决问题:1. 2.……
(N)从语文知识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根据诗中语文知识求异。2. 可根据讨论情况针对别人的展示,露露自己的知识面,寻机出击。3.……
解决问题:1. 2.……
三、从写法的角度求异
表达方式:记叙(直接、间接)
描写(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外貌、神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正面、侧面、场面、细节、感觉的角度)
抒情(直接、间接)
说明(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条理及顺序,结构,语言特点,意图)
议论(论题,观点,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思路,语言特点,意图)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引用、借代、反语、反复、双关等。
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伏笔铺垫,白描,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动静相称、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布局谋篇(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照应、过渡铺垫、结构严密、主次详略得当、材料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
生成问题:1. 能不能在诗中加入烘托手法?2.……
解决问题:1. 2.……
四、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求异
生成问题:1. 阅读其它写这个话题的文章,看看它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与本文的有什么不同?2. 例:我们是否应该记住“天有阴晴,事有成败”这句话?3.……
解决问题:1. 2.……
第七环节:归纳整理
第八环节:回望目标
【注:为了更好的阐释学法理念,在列举案例时部分内容来自于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一些教辅书籍和网络。若要求删,立删!】
【读恶,只为弃恶;读善,只为从善;读真,只为求真;读美,只为尚美。】
相关文章:
40句又皮又欠揍的诗句:我被聪明误一生,狂拽又自恋,含蓄又犀利11-15
元旦文案|眼里有星辰大海,心间有似锦繁花11-15
50句暖心佳话,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芳香建议收藏11-15
有深度的朋友圈文案短句11-15
人生就是要狠,人不狠,站不稳11-15
绝对的悲观主义者有感而写的短句11-15